新华社记者刘颖摄观众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。新华社记者刘颖摄这是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拍摄的1920年8月(左)和9月出版的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全译本。2020年11月17日起,中共一大会址及原展厅暂停对外开放实施修缮改造。新华社记者刘颖摄1月20日,“党的诞生地”志愿服务队队员、上海大学的学生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观众进行讲解。
这是中共一大会址内的场景还原。1921年,13名平均年龄28岁的中共一大代表,在18平方米的房间内酝酿了“开天辟地的大事变”,中国革命的面貌由此改变(2020年11月1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
中共一大会址:在这里,寻见初心
【纠错】【责任编辑:文艳琼 】
“冰城”哈尔滨:冬日冰元素引客来
挂灯笼 迎元旦
龙头山雪韵
河北石家庄:包饺子 画民俗 迎冬至
冬日星空
山东枣庄:红火的温室大棚
安徽黄山:雪润宏村
国际·一周看天下
初冬时节景如画
赏雪
长春:“冻城”美景
北京:夜色怡人
我的长江我的家
花开迎盛会
长春遭遇罕见强雨雪大风冰冻天气
这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展示的李大钊用过的打字机(2020年11月1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
在中共一大会址前,上海市复旦万科实验学校的少先队员们在参观后合影留念(2019年6月27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
观众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内参观(2020年11月1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
这是中共一大会址(2020年11月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
这是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拍摄的1920年8月(左)和9月出版的《共产党宣言》中文全译本(2020年6月23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
2021年1月14日,工人在修缮现场施工。2020年11月17日起,中共一大会址及原展厅暂停对外开放实施修缮改造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
1月20日,“党的诞生地”志愿服务队队员、上海大学的学生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为观众进行讲解(2019年6月22日摄)。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